4月2日,國家發改委發布2020年光伏上網電價,I~III類資源區集中式光伏電站指導電價為每千瓦時0.35、0.4、0.49元,自發自用、余電上網分布式光伏補貼0.05元/kWh,而萬眾期待的戶用補貼則為0.08元/kWh。
回首12年前的2008年,國家發改委分批次核準4個項目,核準電價為4元/kWh,這是我國首次明確提出光伏上網電價。
十余年間,從4元到0.35元,光伏上網電價降幅達91%,平價近在遲尺。
2008年發改委發布關于內蒙古鄂爾多斯、上海崇明太陽能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的批復,核定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4元。這可謂我國商業光伏電站的開端。
此后,為推動國內終端市場的崛起,2009年和2010年國家能源局組織了兩批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招標,中標方式為上網電價低者中標。其中2009年敦煌10MW光伏電站中標電價為1.0928元/kWh,2010年第二批特許權項目共13個,總規模280MW,中標電價0.7288~0.9907元/kWh。
2011年,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,通知明確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、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、尚未核定價格的光伏發電項目,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.15元;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,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準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,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.15元外,其余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。
2013~2018年:三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
2013年發改委發布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,實行分區標桿上網電價政策,并根據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將全國劃分為三類太陽能資源區。其中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大于1600小時為一類資源區,1400-1600小時之間為二類資源區,1200-1400小時之間為三類資源區。
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光伏電價共降低兩次,其中令整個行業為之一顫的531政策將標桿電價和分布式補貼統一下調0.05元之后,還規定2018年僅安排10GW分布式光伏規模,且截止點提前至5月31日,此外各地不得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,政策下發后引起了行業洗牌加速。
2018年“531”巨震之后,2019年我國光伏規模管理進行了大變革。
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,將集中式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,納入國家財政補貼范圍的I~III類資源區新增集中式光伏電站指導價分別確定為每千瓦時0.40元、0.45元、0.55元。
2020年Ⅲ類資源區指導電價降幅最大,且與Ⅱ類資源區相差0.09元,相比之下,Ⅱ類資源區與Ⅰ類資源區電價差距更小,相差0.05元。據三部委消息,2020年將會是光伏發電享有補貼的最后一年,補貼結束意味著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。光伏平價的標準分為發電側平價與用戶側平價,而國家能源局在“十三五”規劃提到的平價上網指的是用戶側平價上網,即光伏發電成本達到煤電水平。
以Ⅰ類資源區的青海為例,目前青海光伏發電企業與電網公司的結算電價為0.2277元/kWh,已遠遠低于Ⅰ類資源區0.35元/kWh的指導電價。
如上表所示,自2018年以來,I~III類資源區村級扶貧電站上網電價始終沒有變化,分別為0.65、0.75、0.85元/kWh;全額上網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電價也始終保持與所在資源區電價一致;自發自用分布式補貼下降幅度最快,自2018三年來經歷了從0.37-0.05元/kWh的變化;戶用補貼從0.18元降到0.08元/kWh,但即使戶用補貼減半,業內對戶用市場的熱度不減。
十二年來,我國光伏產業在電價政策的激勵下飛速發展,2019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30.1GW,已連續7年全球第一。歷經531后,行業意識到光伏要盡快擺脫對補貼的依賴,如今平價上網時代已經到來,對于光伏行業來說這會是一個全新的起點,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,提升自身競爭力,是光伏步入“后平價”時代的重中之重。